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超声诊断 > 妇产超声

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超声诊断分析

时间:2010-02-23 17:07:20  来源:  作者:
      子宫黏膜下肌瘤常导致经期延长、经量增多及不孕症、阴道持续性出血或不规则出血,部分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影响性生活,及早做出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通过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2例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以探讨子宫黏膜下肌瘤的声像图特点,以期进一步提高子宫粘膜下肌瘤的诊断准确率。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自2002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共检查出并存有完整资料的子宫黏膜下肌瘤,因经期延长、经量增多、不孕、绝经后阴道出血等原因来医院就诊82例,其中70例以经期延长、12例以不孕为主诉来诊。年龄23~62岁,平均38岁。其中经宫腔镜下手术切除的24例、经射频消融术治疗的58例,所有病例均取脱落的瘤体组织病检,并经病理证实。所有病例的声像图及文字资料均存到超声工作站。仪器与方法:使用仪器为Medison-8800MT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腹探头频率3.5~5 MHz,经阴道探头频率5~7.5 MHz; 惠普HP-85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阴道探头频率5-7MHz;东芝400型黑白超声诊断仪,阴道探头频率5MHz。所有病例均经腹部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首先经腹常规检查子宫、双侧附件,然后嘱患者排尿后取膀胱截石位行经阴道检查。以二维超声观察子宫大小、子宫内膜厚度及内膜轮廓的完整性,病灶位置、大小、数目、形态、内部回声、边缘及基底情况。

结 果

     82例病例中,子宫黏膜下肌瘤带蒂的共68例,无蒂的共14例。蒂附着的位置各壁均可见,以后壁最多;蒂最宽1.8 cm,平均1.0 cm;瘤体未超过宫内口的共22例,超过宫内口的共46例,最长15cm,平均6 cm。无蒂的病灶范围最大的大小为20 mm×15mm×10 mm,最小的大小为21mm×17mm×14mm。本组82例病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子宫黏膜下肌瘤。
      宫腔内可见实质性弱回声或强回声团块,团块内部回声较匀,可一个或多个,病灶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可见包膜回声,团块突向宫腔,基底宽。宫腔内低回声(本组共26例)、等回声(本组共50例)、高回声(本组共6例),病灶基底部的内膜回声中断,其表面可覆盖内膜回声,内部回声欠均匀。本组无蒂型的黏膜下肌瘤声像图均有上述特征,基底部可见一条状彩色血流信号。有蒂型的其瘤体与肌壁间有低回声线。本组所有有蒂型的黏膜下肌瘤除具有上述声像图特征外,于病灶区均可探及一或多条呈管状低回声带的血管回声,上述病灶区的管状低回声带呈红和(或)蓝色血流信号;PW:示为动脉或静脉血流信号;能量多普勒三维成像图显示:多数病灶区(本组共54例)的血流信号呈“喇叭”样分布(肌瘤蒂部及上端之血管仅见一条状、未端血管呈伞样分布),部分(本组共14例)呈条状、树枝样分布。

讨 论

      子宫肌瘤为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见的肿瘤,多发于中年女性。子宫粘膜下肌瘤是子宫肌瘤向宫腔突出,表现覆以内膜。据有关文献报道,35岁以上的妇女中,其发生率约为40%。肌瘤多发于肌壁间,约占肌瘤的60%~70%,黏膜下较少见,约占肌瘤的10% [1]。粘膜下肌瘤的底部易形成蒂。临床症状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经血淋漓不净,常采用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检查确诊,但这两种检查方法均有一定的微创性、局限性,经腹部超声检查易受腹壁脂肪、肠气等干扰。经阴道超声(transvaginal sonography, TVS)由于其简便、清晰度高等特点已成为超声领域广泛应用的一项重要检测手段。
     由于蒂部仍留于子宫体部,易形成子宫内翻。根据黏膜下肌瘤突入肌壁间的程度可将其分为3级[2、3]: 1级:带蒂的黏膜下肌瘤未突入子宫肌层;2级:无蒂的黏膜下肌瘤突入子宫肌层的部分小于或等于50%;3级:黏膜下肌瘤突入子宫肌层的部分大于50%。对有蒂和无蒂型处理方法不同,但对肌瘤突入肌壁间的程度无治疗差异,因此我们仅根据有蒂、无蒂情况,简单分为有蒂型和无蒂型2种。
       宫粘膜下肌瘤的声像图表现为宫腔内均质低回声,呈漩涡状,有包膜,蒂部在子宫内膜中断,表面被膜与子宫内膜相延续,彩色多普勒显示团块周围的环状或半环状血流。具体表现为:宫腔区探及实质性团块,肌瘤与肌壁之间有衰减的裂隙回声,病灶基底部的内膜回声中断,病灶区内发现管状低回声带。当瘤体超出宫内口时,多数病例表现为宫颈管“内口小外口大”的形态特征,但少数病例宫颈呈均匀性增大。肌瘤与肌壁之间有衰减为裂隙回声,这是诊断黏膜下子宫肌瘤的要点[4],本组的超声表现均支持此论点。本组带蒂型的子宫黏膜下肌瘤,多数病例于宫体腔区、宫颈管区常见一条管状暗带,非常酷似正常分离的宫体腔、宫颈管。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除真正“裂隙回声”外,病灶区其它“管状低回声带”均有彩色血流信号分布,证明“管状低回声带”实际为瘤体血管。CDFI、PD和能量多普勒三维成像图等多种超声联合检查,能够清晰显示本病的血流分布特征:大多病例呈“喇叭”样、部分呈单条状、树叉样分布,血管分布符合肌瘤的形态特点。
       TVS-CD应作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本组82例病例中,常规经腹部超声检查能明确诊断仅为62例,疑诊率24.3% (20/62例);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检查,本组病例全部能清淅显示病灶而明确诊断,与单纯经腹部检查相比明显提高了本病的阳性检出率。TVS-CD高频、高分辨率探头,距子宫更近,能清晰显示子宫内结构变化,能更简捷地获取宫腔内的异常供血情况[5]。我们利用TVS-CD,均能准确确定肌瘤的范围、蒂的位置。我科对临床疑似患者在首诊时,要求同时进行经腹经阴道彩色多普勒检查,强调必须首先落实宫腔内是否有异常回声和异常血流分布。TVS-CD检查十分重要,它提供的信息更丰富,诊断更明确,可以减少漏诊和误诊,TVS-CD应作为常规的首选检查方法。
      超声诊断子宫粘膜下肌瘤,应注意与子宫内膜病变进行鉴别。子宫内膜息肉的声像图表现为:宫腔内大小不等的实性强回声团块,一个或多个,病灶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无包膜,内部回声均匀,部分有蒂,蒂较细,蒂部与子宫内膜相连,子宫内膜基底层连续完整。宫内膜厚度可正常,也可增厚。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病灶内部无血流或血流不丰富。子宫内膜增生显示宫内膜对称性增厚,呈暗淡回声,其内夹杂小的液性暗区,前后壁肌层与内膜的交界线加上宫腔线构成Lip征[6]。子宫内膜癌表现为宫内膜明显增厚,内膜回声增强或减弱,边缘不整齐,衰减晕消失或不完整,宫腔线紊乱或宫腔内可见不规则增强或减弱回声区及不规则暗区。彩色多普勒显示病变处血流丰富、走行紊乱,癌内血流阻力指数明显降低。病灶基底部的内膜回声中断,仍是子宫黏膜下肌瘤区别于内膜息肉的重要鉴别点。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6:1112-1115.
2 Bradley LD,Falcone T,Magen AB,et al.Radiographic imaging tech-niques for the diagnosis of 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Obstet Gy-necol Clin North Am,2000,27(2):245-276
3 Vries LD,Di jkhuizen FPHLJ,Mol BWJ,et al.Comparison of tran-svaginal sonography,saline infusion sonography and hysteroscopy inpremenopausal women with 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J Clin Ultra-sound,2000,28(5):217-223
4 张缙熙主编.新编超声诊断问答.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52
5 Kenneth A Buny, Amys Thurmond David WNeLSON, et al. Transvaginal ultrasono-graphic findings in surgically, verified ectopicpregnancy [ J ]. Am J Obste Gynecol,1993, 168 (6): 1796.
6 何莉,田艳.阴道超声对绝经后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的观察[J].贵州医学,2003, 27 (5): 460-461.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掌间筑未来,西门子医疗推出全新CT产品SOMATOM go.
掌间筑未来,西门子医疗
“智”动创新 共享“健康中国” 西门子医疗亮相2017 HOSPEQ
“智”动创新 共享“
西门子医疗携一系列创新成果亮相CMEF 2017   助力“智慧”医疗服务建设
西门子医疗携一系列创
西门子医疗中国亮相第77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春季博览会,多方位展示互联网时代下 “智慧”成果
西门子医疗中国亮相第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
  1. 孕11-14周胎儿超声筛查的临床意义
  2. 阴道镜对宫颈疾病的诊断价值
  3. 盆底超声:评价肛提肌损伤的三维新技术
  4. 卵巢囊肿治疗:超声引导穿刺和手术切除哪个好
  5. 新图像系统可对胎儿进行三维观测
  6. 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超声诊断分析
  7. 胎儿正常超声表现(妊娠各期精彩图文)
  8. 子宫内膜癌的MRI分期:与手术组织病理学的相
  9. 挑战眼力:超声延误诊断的乳腺癌特征
  10. 围产期胎盘超声诊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