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光明
南京军医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南京 210002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其中颈动脉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脱落是致病的主要形式,而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脑中风的危险性也具有明显相关性。来自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协作组(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NASCET)和欧洲颈动脉外科协作组(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ECST)的研究表明,具有严重颈动脉狭窄(70%~99%)的症状性患者可以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中受益;CEA在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所致的脑梗死和改善脑缺血等方面,有明确肯定的疗效。同时,CEA的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即期卒中、血栓形成、脑出血、过度灌注综合征、术后再狭窄和闭塞等等,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最近研究表明,在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已成为CEA的一种替代治疗方法;然而CAS最令人担心的是,在血管内操作过程中斑块脱落导致远端颅内动脉的栓塞[1,2]。因此,有效地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作用,而正确的评估颈动脉狭窄的程度、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为选择更合适的干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胶原、平滑肌细胞、蛋白多糖、细胞外脂肪、胆固醇结晶、血栓和钙盐等组成,中晚期斑块具有由大量胶原纤维和多层平滑肌细胞组成的纤维帽,其下为数量不等的肌细胞和泡沫细胞,底部为坏死崩解物、胆固醇结晶、钙盐沉积。通常认为当纤维帽很薄、不完整,有溃疡或炎性细胞浸润,坏死脂核较大或有斑块内血肿时,病灶易发生碎裂。发生在冠脉主干、颈内动脉段等重要部位的此类斑块常危及生命,主张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如斑块吸除术,内膜切削术或安放支架等,因此对粥样硬化斑块早期检出和正确评价对临床治疗计划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血管壁外界的代偿性扩张,即使粥样硬化斑块的容积有较大增加,管腔的面积仍可以长时间保持不变。除非这种变化已经积累到相当程度,否则单纯测量狭窄程度有时不能检出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因此,在了解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