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陈云超 张青萍
我国肝癌的死亡率高,据1994年的材料,在农村已超过胃癌占第一位,在城市则仅次于肺癌,所以提高对肝癌的早期诊断,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治疗效果是影像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对于小肝癌(SHCC)的定义尚未统一,日本肝癌协作组的标准是:肝肿瘤单发性最大直径<2cm;中国肝癌病理协作组的诊断标准是: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0cm,多个癌结节数目不超 过两个,最大径之和应小于3.0cm。
另一方面,在我国肝癌患者中,大多数有肝硬化或/和慢性肝炎史,所以研究再生结节(regene rative nodule RN)、发育不良结节(dysplastic nodule DN)及其它良性病变如: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等与SHCC的鉴别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SHCC的病理
1. SHCC的一般病理
关于肝硬化等慢性肝病与肝细胞肝癌(HCC)的相关性研究已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癌变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从RN、硬化结节(cirrhotic no dules)、低级DN(low-gradeDN)、高级DN(high-gradeDN)、DN伴中心恶变灶形成,最后发展为SHCC。研究发现,自DN发展为HCC可在4个月完成。
分界不清的SHCC多起自于假小叶内,其尚未形成假包膜,这类SHCC多小于15mm,特别是那些小于10mm的SHCC,边界不清,分化程度高,均无门脉侵润及肝内转移。有结中结(nodule in nodules)表现的此类SHCC,病灶中心部肿瘤细胞为中等分化而周围为高度分化,随着瘤体的增大,其分化程度降低,包膜形成,发生门脉侵润及肝内转移。根据SHCC的形态及结构将SHCC分为五型:早期HCC(eHCC),肝小叶及假小叶结构未被破坏,常含门脉结构,肿瘤细胞高度分化,呈替代性生长,尚未呈膨胀性生长,无假包膜形成,无门脉侵润及肝内转移;Ⅰ型(单结节型),膨胀生长,包膜明显;Ⅱ型(单结节伴结节外生长型),向结节外替代性生长,边界模糊;Ⅲ型(毗临多结节型),多个有包膜的毗临结节呈膨胀性生长并替代周围假小叶;Ⅳ型(分界不清结节型),肿瘤与非癌组织分界不清,呈侵润性生长。总的来说,SHCC病理上有其特征性,90%具有不同程度的假包膜,这种假包膜并非由胶原纤维,而是由受肿瘤膨胀性压迫的肝板和肝板周围的网状纤维组成,由原放射状排列变为平行排列所致。在发生癌变早期,由于肿瘤细胞分化好,呈相对良性生长,生长速度慢,不形成包膜。随着病变发展,其恶性程度增加,生成速度快,推压周围组织形成假包膜,影像学表现为病灶边界清楚。进而呈侵润性生长,突破、毁损包膜,影像表现为病灶边界模糊。
2. SHCC的血供
肝是由门静脉(PV)和肝动脉(HA)双重供血的器官,其中PV占肝血供的70%~75%,HA占25%。肝癌的血供与肝实质不同,90%是由动脉供血。肝脏独特的双重供血系统为SHC C微循环的形成提供了结构基础,并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完成SHCC局部新陈代谢功能。随着肿瘤的迅速生长,在局部缺氧、代谢产物等的作用下生成肿瘤血管。瘤体内血管平滑肌肌层极 不发达,并有不少仅是由内皮细胞构成的迂曲扩张的畸形血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