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很高,但多因临床症状不明显或与其他疾病相混淆而不为人们所注意,据报道,无明显临床症状的鼻窦炎患者,X线平片检出率为20%,CT为40%,MRI为60%。鼻窦炎可引起身体不适、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还有鼻塞、流涕、头痛等局部症状,少数患者可引起颅内或其他并发症。一般说临床与X线即可诊断,但疑有继发性病变如骨髓炎、脑膜炎或脑内硬脑膜外脓肿时需CT检查,以帮助确定病变范围及炎症扩散的途径。而鼻窦硬化肥厚的骨缘常常干扰X线、CT对粘膜的观察,MRI多方位成像,对含水量增加的炎性病变反映灵敏的特点,对鼻窦炎性病变诊断更具优越性。
一、鼻窦的概念及解剖
1、鼻窦是位于颅内且通向鼻腔的若干不规则的含气腔隙,窦壁衬有鼻粘膜的延续部分,鼻窦的发生多数是从鼻外下方的鼻道上皮向外侧生长突起,侵蚀邻近的骨质由此形成小腔而成为鼻窦,进入小腔的上皮形成衬于窦壁的粘膜层,鼻窦在胚胎期4个月出现,但大多数在出生后扩大。6-7岁时扩展缓慢,待青春期才完成最后发育,其发育因人而异,个体差异很大。
2、鼻窦按同名骨内含气腔隙分为额窦、筛窦、蝶窦及上颌窦。
额窦位于额骨内,眉弓的深方,以中隔分为左右两部分。窦口朝向后下,开口于中鼻道,额窦引流不畅时易患炎症。
筛窦是筛骨迷路内蜂窝状小房的总称,每侧约7-11个气房,分为前、中、后组筛窦。前、中组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组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位于蝶骨体内,中间以薄骨板分隔成左右两腔,约20×18×12mm,分别向前开口于蝶隐窝蝶窦居颅底深部,与蝶鞍、颈内动脉、海绵窦、垂体及视交叉等相邻。
上颌窦最大,约34×25×33mm,窦腔容积约2-30ml,位于上颌骨体内,向内侧借上颌窦孔开口于中鼻道。上颌窦下壁为牙槽突,仅以薄骨片与牙槽相隔。鼻窦按解剖部位分前、后、上、下组鼻窦。前组鼻窦:上颌窦、前组筛窦及额窦;后组鼻窦:后组筛窦、蝶窦;上组筛窦:蝶窦、筛窦、额窦;下组鼻窦:上颌窦。
3、鼻窦粘膜分为上皮和固有膜两层,正常鼻窦粘膜厚度在1-5mm,一般蝶窦和额窦粘膜小于2mm,上颌窦和筛窦粘膜在3-4mm。
二、常见鼻窦炎的病因及病理改变
鼻窦炎的发病与鼻窦解剖有关:鼻腔粘膜同鼻窦粘膜相连续,故鼻腔粘膜的炎症常累及鼻窦;各个鼻窦的开口彼此相邻,一个鼻窦的炎症常累及其他鼻窦;各个鼻窦开口小,稍有狭窄或阻塞即可致通气、引流障碍;上颌窦最大,窦口位置高,并位于各个鼻窦口之下,感染机会最多,而筛窦因筛窦小房气房小,引流差,也易感染,额窦靠近筛窦小房,炎症机会次之。蝶窦位置深在,感染机会较小。但急性蝶窦炎可引起海绵窦血栓。
鼻窦炎分为急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以慢性多见。急性化脓性鼻窦炎为鼻窦粘膜急性化脓性炎症,轻者累及粘膜,重者可累及窦腔的骨质,还可引起鼻窦周围组织和邻近器官的并发症,如眼眶、上颌窦和颅内并发症,病变初期粘膜血管痉挛可致粘膜暂时缺血,继而粘膜充血、水肿、腺体分泌物增加,多为水样、粘液性,继而发展为化脓性,上皮开始坏死脱落,血管出血,粘膜内白细胞浸润,渗出粘膜表面,导致分泌物呈粘液脓性,如果炎症不能及时控制,则可侵及骨质或经血管、淋巴管导致骨髓炎或邻近和颅内并发症。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远较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多见。这是因为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的反复发作或持续性炎症迁延不愈而转变成慢性的,但牙源性上颌窦炎可慢性起病。病变的鼻窦粘膜水肿、增厚,粘膜内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上皮纤毛脱落,柱状上皮化生为鳞状上皮,血管增生,粘膜可呈息肉样变;如果腺管阻塞则可发生囊性变、骨膜易可增厚,窦壁骨质吸收可致窦壁骨质疏松,亦可有轻度骨质吸收破坏,更多见为骨壁的增生、增厚硬化。
三、 鼻窦炎的MRI 表现及诊断
鼻窦的一般炎症采用X线的华氏位和柯氏位组合观察,前者着重显示上颌窦和前组筛窦,后者显示额窦和筛窦。比较复杂的炎症多采用CT检查,其可很好显示骨及软组织。而MRI具有软组织分辨力高,无骨伪影特点,在检查鼻窦炎病变时更具优越性。
1、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的 MRI表现;鼻腔内粘膜明显肿胀增厚,鼻甲肿大,鼻腔鼻道狭窄。鼻窦内粘膜肿胀增厚,T1WI低及中等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厚粘膜多与鼻窦骨壁平行,相应窦腔变小,中央可残留部分空气影,与窦腔内分泌物形成气-液平面,窦腔骨壁一般无明显改变。少数毒力强的感染,可致骨壁轻度吸收(图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