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巨大动脉瘤是指直径在25mm以上的动脉瘤,大约占颅内动脉瘤的2.5%~5%。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占位性表现及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因此容易误诊为肿瘤。术前准确诊断对颅内巨大动脉瘤选择正确治疗方法至关重要。本文收集了14例颅内巨大动脉瘤,分析了其MR表现,现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收集了自2004年1月至2007年5月间经血管造影和手术证实的14例颅内巨大动脉瘤,男性11例,女3例,年龄28~67岁,平均48.3岁。临床主要表现单纯头痛,头晕7例,头痛、头晕伴眼睑下垂、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不清、复视或眼球固定5例,肢体乏力2例。
本组病人均在我院进行了MR增强扫描及MRA,其中8例在行MR前进行了CT扫描,11例行DSA。MRA是进行3D TOF法磁共振血管造影。在MR检查中所有病例都进行了两个方位以上的MR扫描。
MR扫描使用3.0T或0.23TMR系统,FSE和SE脉冲序列,T1加权像扫描使用回波时间(TE):8.1ms,重复时间(TR):450ms,扫描层厚为7mm。DSA检查是使用岛津或西门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
结果
动脉瘤大小为2.5~8.1cm,位于鞍旁7例、鞍上2例、侧例池2例、后颅窝2例、额顶部1例。载瘤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8例、大脑前动脉A1与A2段交界处2例、大脑中动脉M1与M2交界处2例、椎动脉2例。9例伴不同程度的血栓,占64.4%。在伴有血栓形成的动脉瘤,MRI对实际瘤体大小的显示均优于MRA和DSA。
CT表现:8例进行CT平扫示4例为圆形或椭圆形高密度,边界清晰,其中2例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均匀强化,1例周围脑组织伴水肿,1例可见蛛血表现;2例为不规则高密度影,其中1例伴蝶鞍局部骨质吸收;2例因动脉瘤位于后颅窝,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
MR表现:所有病灶均表现为信号不均匀,在T2WI上均见多少不等的低信号(流空),其中10例位于瘤体的周围呈弧形低信号,而中心侧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血栓信号)。3例周围可见不同程度的水肿。在T1WI上均表现为混杂信号,12例可见流空现象,但范围均比在T2WI显示要小,图像相位编码方向上出现血管搏动伪影8例占57.1%,有4例有流空但无搏动伪影。2例未见明显流空现象,表现为不均匀的等高信号。在不均匀的等高信号中,有5例表现为层状异常信号。
MRA及DSA表现:除1例因载瘤动脉闭塞未显示瘤体外,其余流体均显示,所有瘤体均为囊状。但MRA显示的瘤体比DSA小的有8例。
讨论
颅内巨大动脉瘤发病率虽不高,仅占颅内动脉瘤的2.5%~5%,其发生部位依次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和大脑前动脉。有资料显示有症状巨大动脉瘤如果不进行治疗,约80%在5年内死亡或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但由于其信号的多样性,容易误诊。文献可见大量颅内巨大动脉瘤误诊为其他占位性病变。术前正确诊断在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中非常重要,误诊将导致难以控制的出血,造成手术失败,甚至死亡。因此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正确诊治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般认为巨大动脉瘤起自小的袋状动脉瘤。小袋状动脉瘤壁内破裂出血,引起胶原修复和新生毛细血管增生,动脉瘤变大。这些新生毛细血管再次破裂造成壁内出血,如此反复进行,小袋状动脉瘤逐步成为巨大动脉瘤;另一种可能是小动脉瘤受血流冲击瘤壁变薄,瘤腔扩大所致。文献报道容易误诊为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等。分析巨大动脉瘤被误的原因主要有:1、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因动脉瘤的占位效应而引起相应的占位表现,而不是一般动脉瘤常见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本组病例仅1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而有5例表现为因视神经或动眼神经压迫所致的相应临床表现。2、血栓和血流缓慢所致信号不均。文献报道巨大动脉瘤伴有血栓形成的占55%。本组伴有血栓9例,占64.4%。不同时期的血栓信号也不一样,从低信号到高信号,从均一信号到混杂信号。比较新鲜的血栓表现为高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