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德国研究者的一项随机前瞻性研究的结论,对持续性房颤患者电转复时,电极前后位放置比前侧位更为有效。该文章发表于本周的Lancet杂志上。 Paulus Kirchhof博士(德国慕尼黑大学)和他的同事指出目前这两种电极位置在电转复指南都被推荐,但当指南更新时应考虑到他们的研究发现。 同时的编辑述评说保持和控制心脏节律的策略,包括转复心律,相当轻视了显示心率控制在持续性房颤中同样有效的最近的一些研究。即便德国的研究者发现得以澄清,新的研究仍有未能回答的问题。 前后位电转复有96%的成功率 Kirchhof等随机研究了108例持续性房颤实行同步电转复的患者,电极放置于前后位或前侧位,采用标准的阶梯增加的方式(50焦-360焦)。如果360焦仍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再用另一种电极放置方式360焦放电一次。 52例电极前后位放置者中50例转复成功(96%),而与之相比其他电极放置56例中44例转复成功(78%),差别是23.7%,P=0.009。12例中的8例患者由前侧位换为前后位时转复成功,而相反的位置转换(2例)不能成功。 “由于左右心房是前后位排列的,电极在前后胸部放置在心房获得的电击场梯度要比电极前胸部前侧位放置更为有效。” Kirchhof等评论说。 节律控制仍被使用,但需要更进一步的数据。 在同时的编辑述评中,Robert J Myerberg 和Augustin Castellanos博士(迈阿密大学医学院)指出,最近的一些临床试验,比如PIAF, AFFIRM和RACE证实房颤心率控制和长期抗凝效果和保持节律的策略(包括转复)效果一样好,但是“仍有很多患者继续进行转复治疗,为了保持窦性心律通常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这些和电转复相关的问题仍存在。”他们指出。 但是Myerberg 和Castellanos说尽管Kirchhof等人的发现是“清楚的”,但数据仍“有些未能回答的问题”。首先,“采用不合时宜的科学同步方式”,德国研究小组在这个已转换到双通道波型的时代采用了单通道波型来进行他们的研究。“如果采用目前开始广泛应用并可能在数年内取代单通道波型的能量方式,是否能得出同样的结果仍需进一步观察。”编辑们评论说。 第二,是没有提及不同性别间的结果差异。编辑说“电极除极和女性乳房间的一些问题可能影响了前侧位电极位置转复的成功率。”最后那种由低能量开始逐步增加能量的阶梯式方式开始被放弃,这是大势所趋,现在推荐最低能量是200焦。迈阿密的医生说“这两种不同的电击方式是否影响了成功率未能回答。” 总的来说,他们总结说。Kirchhof等的发现对患者的安全似乎没有影响,“可能在临床效果和给患者可能的舒适感有意义……必须和其他的新发现结合考虑,比如……转复前后的药物治疗。”<?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