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三十年来,影像检查技术飞速发展使影像诊断从单一的X线诊断发展为包括超声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 I)、发射体层成像(ECT)、 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和数字血管造影术(DSA)等多种成像技术的学科。每种成像技术又有多种检查方法。诚然,各种成像技术都有它的优势和不足,并非一种成像技术可以适用于人体所有器官的疾病诊断,也不是一种成像技术完全能取代另一种成像技术,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在当今医保制度下,怎样提高医疗费用与诊断效率比,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满足广大病员的需要,尤为重要。所以,在选择检查手段时应当权衡利弊,择优选择。一般应选用简单方便、安全、痛苦少的无创或微创性和费用低的成像技术。诊断一经确定,无需再作其他检查。但个别需综合采用几种成像技术与检查方法才能明确诊断。 1 中枢神经系统 外伤 颅脑外伤原则上首选CT,CT可清晰显示颅骨骨折及其程度,脑实质挫伤、出血和蛛网膜出血、脑室内积血、硬膜内外出血及其中线移位,脑疝等情况。位于颅缝邻近或颅缝处骨折,应与颅缝鉴别;位于颅底、脑干、小脑区的出血,由于颅底伪影较多,易漏诊,原则上需薄层扫描,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由于MR I对急性出血不敏感,原则上不用MR I检查:亚急性、慢性颅脑损伤,MR I是较为敏感的检查手段,尤其是比较轻微的损伤,如少许硬膜下亚急性出血等,MR I由于没有颅底伪影,因而,是颅底损伤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椎管、椎体骨折首选X线平片检查,常规正、侧位可显示骨折部位。一、二颈椎、骶椎或椎小关节骨折原则上应做CT检查,CT三维重建可直观展示骨折碎片的形状。如严重脊椎骨折,要了解对脊髓的损伤,原则上需做CT、MR I检查,后者在显示脊髓损伤方面优于CT。 炎症性病变 主要表现为水肿,尚可有出血和占位等表现。CT虽可显示,但诊断价值不如MR I,因而,这类疾病以选择MR I检查为主。 肿瘤性病变 主要表现为占位和水肿,还可有出血、钙化、囊变等表现。CT、MR I都是肿瘤诊断的主要手段,但在肿瘤定位、显示瘤内结构和肿瘤定性上MR I明显优于CT,所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性病变应首选MR I检查,在鉴别肿瘤与梗死,肿瘤与炎症性病变及其肿瘤复发上,MR I与CT灌注检查有较大价值,另外,MR I波谱也有较大价值。当然,CT的优势在于显示肿瘤内部钙化、出血及对邻近颅骨和椎体的侵犯。 血管性病变 急性出血以CT检查为主,亚急性、慢性出血以MR I检查为主;梗死急性期MR I优于CT,超急性期MR I、CT灌注成像有明显优势,在显示病变范围方面MR I有一定优势,因为CT灌注的层面往往有限,近年推出的多排螺旋CT,提高了这方面的应用价值,MR I、CT造影三维成像(MRA、CTA)都可显示颅内血管的形态,但MR I可不需造影剂,所以,在应用价值上优于CT,两者皆可显示颅内动、静脉瘤、血管畸形等病变。 2 呼吸系统 由于存在良好的自然对比,因此,呼吸系统的检查仍以透视和普通X线平片为首选的检查方法,随着数字化摄片技术的不断改进和临床应用,已能显示1 cm以下的病变。但仍然存在前后重叠和一些隐匿部位的缺点,因而,如欲了解病变内部结构、成份,以及心后、膈肌邻近区域的隐匿病灶,进一步CT检查是必要的。炎症性病变X线平片多能明确诊断,如显示病灶内钙化,有助于结核病的诊断。肿瘤性病变X线平片多能诊断,但CT可进一步显示分叶、毛刺和胸膜凹陷征等恶性肿瘤特征,在显示不典型胸膜凹陷征、瘤内钙化、空洞内壁特点、病灶邻近病变和纵隔肺门淋巴转移方面明显优于X线平片。另外,在诊断先天性肺囊肿、肺血管性病变方面明显优于X线。MR I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上目前无明显优势,但在显示病灶内囊液成分,区分肿瘤和周围阻塞性炎症性病变方面有一定价值。 3 循环系统 影像学在循环系统诊断方面的进步是影像诊断发展最明显的领域之一,MR I良好的影像图像和无需对比剂等特点,使其比CT具有明显的价格-效益比,且易为广大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虽可显示任何部位的血管,但费用明显高于MR A。对于中等以上血管疾病的诊断,原则上MR A、CTA皆可完成;对中等以下较小血管的显示MR A影像不如CTA,增强MR A和/或三维MR A可改善其图像质量。一般而言,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基本上可由MR A、CTA替代,但对微血管病变,血管性病变术前排除侧支循环等隐患或介入治疗的患者或冠心病确诊者,仍需血管造影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显示局部血管病变有较大价值,但尚不能完整显示血管全貌。 对心脏病变,以彩色多普勒超声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在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和瓣膜疾病的诊断上均有较高的价值,超声经济、方便、实用为其优势;MR I、电子束CT和多排螺旋CT在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诊断上有一定价值,尤其后二者对冠状动脉钙化检测,从而用于冠心病的筛选。对复杂的先心性心脏病原则上术前应做血管造影检查,胸部X线平片为心脏病变的常规检查,主要用于观察肺循环和心脏形态。 4 消化系统 X线造影是消化道检查的首选方法,良好的X线造影能基本满足疾病诊断的需要。X线造影由于痛苦小,易为患者接受,但仅为影像诊断结果为其缺点。内窥镜检查能直接观察病变的形态,并可获取活组织病理诊断,有利于早期明确癌变的病灶,因而,对慢性胃肠道疾病或临床怀疑有肿瘤疾患,应作内窥镜检查,但由于有一定痛苦或不适,可作为次选检查手段。X线造影和内窥镜检查均为消化道腔内检查,不能观察消化道腔外和邻近组织的情况。低张服水(或其他中低密度对比剂)CT检查,低张服对比剂MR检查,可明确显示消化道腔内外病灶,准确肿瘤分期,对肿瘤确诊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但该检查方法对发现早期肿瘤不敏感。 肝胆胰脏器疾病,超声为首选检查方法,尤其对胆囊、胆管结石和炎症的诊断敏感、可靠,已替代X线检查,X线检查目前已不作为肝胆胰常规检查方法。超声检查对病灶内囊性成份、包膜的诊断价值较大。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观察病灶的血供,对病灶良恶性鉴别有较大价值。CT、MR I是肝胆胰肿瘤性病变明确临床诊断的主要手段,主要通过显示病灶形态、内部结构,包膜、血供特点和邻近组织、脏器变化来诊断。MR I对识别病灶成份有一定价值。CT、MR I双期或三期扫描,MR I多序列成像脂肪抑制和CT、MR I灌注扫描对小肿瘤早期发现、肿瘤手术或介入术后残留或复发有重要价值。CT、MR I胆管成像可显示胆道肿瘤的范围、阻塞端形态,其价值不亚于ERCP、PTC。ERCP、PTC对胆道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有一定的创伤性,为待选方法。 5 泌尿生殖系统 泌尿生殖系统超声仍为首选检查方法,超声、CT对检出泌尿系结石敏感,因而是主要的诊断手段。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附件、前列腺疾病诊断价值较大。CT、MR I是肾肿瘤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MR I能清晰显示子宫的解剖结构,因而,对子宫肿瘤的诊断价值较大。 CT、MR I灌注成像对前列腺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肾盂、输尿管、膀胱的X线造影检查,能显示其形态,目前仍是常规检查方法:MR I水成像也能较好地显示其形态,为一种较好的替代方法,但价格较贵,不宜作为常规检查手段;CT是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逆行输尿管造影与活检是确诊的检查手段,但有创伤性,仅选择性使用。 6 肌肉骨骼系统 肌肉骨骼大多位于体表部位,体格检查是发现病变的重要方法。X线平片仍是骨骼疾病诊断的主要方法,对肌肉区域病变X线能发现病变钙化、软组织隆起阴影等。 CT对骨骼病变内液化、钙化、骨化、瘤骨、脂肪成份等识别有较大价值,对病变范围估计,尤其是对软组织侵犯估计明显高于X线。但对良恶性肿瘤的诊断的准确性并不显著高于X线,近年研究发现增强CT动态曲线分析有助于恶性肿瘤的诊断,对软组织源性肿瘤CT明显优于X线,增强CT基本能确定肿瘤的良恶性性质。MR I对骨肿瘤诊断价值不如X线、CT,对病变范围估计准确性较高,对肿瘤骨髓早期浸润的敏感性高于CT,MR I对软组织肿瘤诊断有较大的价值。 7 检查设备与诊断准确性 疾病诊断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广大病员的利益,所以,在检查疾病时,注意以下几点:①设备的档次。一般而言,设备好,功能全,图像清晰,其诊断准确性高(在当今同一种设备采用统一价格的制度下,选择设备好的仪器检查,显然是明智的选择)。就目前市场而言,欧美产品优于日本产品,进口产品优于国产产品,合资产品优于国内企业产品。设备的价格往往是反映设备好差的一个较好的指标;②操作人员的水平。操作人员的水平和经验是决定疾病诊断准确性的关键。规范的检查程序和灵活应用不同的检查方法是全面显示病变特征的前提,对较为疑难的疾病,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诊断。因此,不同的疾病,应找不同的专业医生就诊。<?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