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徐克 于世平
缺血性肾病(ischemic renal disease,IRD),是指由于慢性肾动脉供血不足即肾动脉狭窄或阻塞(≥60%),严重肾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的以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或肾实质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肾脏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大中小动脉病变引发肾脏血管狭窄、阻塞、肾脏血液供应不足,均可导致IRD的发生,如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多发性大动脉炎、肾动脉肌纤维结构异常及糖尿病肾病等多种疾病均可引起IRD。在中老年人中该病的常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并随着年龄增长有增加趋势。青年患者发生肾动脉狭窄的病因大都是多发性大动脉炎和肾动脉纤维肌结构不良。其中大动脉炎在我国多见,常发生于年轻女性。
1. IRD的治疗现状
近年来,IRD的治疗方法及疗效已有明显改进,主要包括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经皮肾动脉成形术(PTRA)及经皮肾动脉支架置入术等。目前,临床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即应用降压药为主。药物治疗虽然可以控制部分患者血压,但无法改变肾动脉狭窄导致的肾缺血性改变,而单纯降压治疗有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最终导致肾动脉闭塞。因此,对已明确诊断IRD的患者,药物保守治疗应只限于有介入治疗和血管重建手术绝对禁忌证的患者。外科血运重建手术是治疗肾动脉狭窄的主要手段,常采用肾动脉旁路移植术、肾动脉内膜剥脱术、自体肾移植术及肾切除术等。其中发生率较高的肾动脉起始部狭窄,自体肾移植术是临床上较为理想的选择。多项统计显示,经手术血管重建后,可使80%的病例肾功能得到改善或稳定。对于中度肾功能不全及近期肾功能明显下降者,手术效果尤佳。然而,外科手术需全身麻醉,手术创伤大,增加了许多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危险性高,病死率达4%~6%。因此,目前多数学者选择经皮肾动脉成形术作为肾动脉狭窄的首选治疗手段。
自1978年Gruntzig等最早报道使用球囊导管行经皮肾动脉成形术(PTRA)治疗肾动脉狭窄引起的高血压取得成功后,PTRA以其创伤小、痛苦少和可重复性等优点,逐渐被广大学者所接受。对于肾动脉狭窄导致的肾缺血,PTRA可以从根本上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流状态,从而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但随着该项技术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单纯PTRA后1年再狭窄率高达40%~70%。其主要原因是PTRA难于扩张僵硬或广泛的狭窄病变,以及球囊扩张后血管的弹性回缩和内膜增生所致的再狭窄。为了增加肾动脉管腔的直径,减少或消除血管壁的压力梯度,克服血管壁的弹性回缩,减少再狭窄的发生,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应运而生。1987年,Palmaz等首先报道了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肾动脉狭窄的动物实验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肾动脉支架用于治疗肾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