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导引下穿刺活检术,因其微创、安全、有效,能取得病理性诊断,且大多可在门诊进行,对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有很大帮助,所以越来越得到发展,做的病人越来越多。书本及文献报到穿刺活检术分为穿刺抽吸活检和穿刺切割活检(1 2),在实际工作中作者创造性提出把二者结合起来,推出第三种方法,即粗针穿刺抽吸+切割活检。
1 资料与方法
搜集2003年2月至2006年12月281例经不同的方法进行穿刺活检的病例资料,男175例,女106例,年龄14-86岁,其中CT导引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43例,CT导引下粗针穿刺切割活检203例,CT导引下粗针穿刺抽吸+切割活检35例,回顾性分析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及阳性率,并进行对照研究。
操作在PICKER-PQS CT机上,病变位于肺门区与血管难以区分者,先作CT增强扫描。各种穿刺方法穿刺前准备基本相同,常规薄层扫描,测量病灶大小以及到体表的距离,确定穿刺路径及穿刺角度和深度。使用体表导管栅条定位法,确定穿刺点,局部皮肤消毒,以利多卡因5ml局部麻醉。穿刺抽吸活检穿刺针为21G或20G酒精针,后两种方法穿刺针均采用18G或17G C2型针后活检。后除穿刺术中实时CT扫描,监视进针深度和方向,确认针尖位于病灶内,抽吸活检可拔出针芯,后连接5ml注射器,反复搅动针头并进行抽吸,发现注射器内有液体或组织时,停止抽吸进行涂片。切割活检可推进针芯,再次扫描确认后,固定针芯推进针套进行切割,固定针尾部拔出穿刺针,取出穿刺切割的组织,用10%甲醛固定,做病理组织学检查。抽吸+切割活检可先拔出针芯进行抽吸涂片,再送进针芯进行切割。术后常规CT扫描,观察有无气胸、穿刺道出血等并发症。穿刺后常规观察4-6小时,一般下午穿刺,住院观察一夜,第二天回家。
2、结果
2、1 CT导引下穿刺抽吸活检,操作相对较简便,穿刺针细,穿刺道损伤较小,本组病例共43例,发生气胸1例,不同程度出血3例,并发症发生率9%。病理结果:鳞癌15例,腺癌12例,小细胞肺癌2例,炎症及干酪坏死2例,不能诊断9例,阳性率79%。
2、2 CT导引下穿刺切割活检,操作简便,穿刺针较粗,穿刺道损伤较大,本组病例共203例,发生气胸13例,不同程度出血18例,并发症发生率15%。病理结果:鳞癌73例,腺癌62例,脓肿6例,间皮瘤8例,凝固性坏死10例,小细胞肺癌5例,炎性假瘤4例,恶性肿瘤(类型不定)13例,慢性炎症7例,急性炎症(中央型肺癌伴阻塞性炎症)4例。不能诊断的11例,其中7例因取材组织过少,3例提示血凝块,1例无任何组织。阳性率94.6%。
2、3 CT导引下穿刺抽吸+切割活检,操作较繁杂,手术时间较长,穿刺针及穿刺道损伤同切割活检,本组病例共35例,发生气胸例,不同程度出血例,并发症发生率%。病理结果:鳞癌15例,腺癌13例,凝固性坏死2例,小细胞肺癌2例,恶性肿瘤(类型不定)2例,不能诊断1例。阳性率97%。
3、结论
通过不同方法所做的三组病例的对照研究可以看出:抽吸活检穿刺针较细,相对较安全,但所取得的组织较少,阳性率较低。切割活检穿刺针较粗,并发症相对较多,但取得的组织多,阳性率高。两者结合起来阳性率稍增加,但操作较复杂,手术时间长,有时病人难以耐受,且穿刺病理费用增加。故CT导引下穿刺切割活检值得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