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
|
时间:2009-01-10 00:11:23 来源: 作者: |
|
肝血管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经导管栓塞硬化治疗巨大肝血管瘤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栓塞治疗过程中常发生出血,栓塞药物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症状,栓塞还会引起疼痛、发热等栓塞后综合征。本文的目的是评价肝动脉栓塞术在治疗巨大肝血管瘤中的价值,着重强调高质量技术对减轻患者痛苦、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有积极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12月~2005年1月我院对7例肝血管瘤进行了平阳霉素和超液态碘化油(PYM-Lip)乳剂经导管动脉栓塞硬化治疗。男4例,女3例。年龄35~52岁,平均44岁。全部病例术前均经B超、CT和DSA检查确诊。
1.2 具体方法
常规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成功后,依次置入扩张器及动脉鞘,经动脉鞘推注肝素盐水,选择性置入5F RH肝管行腹腔干/肝动脉造影,造影表现为:在动脉早期即可见到血窦显影,可见多发血管湖,持续至静脉期直至静脉期后达30s,一般无增粗、不规则的新生供血动脉存在,血窦显影通常呈环形或“C”形,系肿瘤中央纤维化或血栓、出血所致,有时可见动—静脉瘘,肿瘤较大者,可见血管增多、增粗且受压、移位。超选择性置导管于供血动脉,用平阳霉素碘油(PYM-Lip)乳剂栓塞行肝动脉栓塞术(必要时选用3F SP同轴微导管),直至供血动脉消失,再次造影肿瘤染色消失,碘化油沉积良好。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一次性栓塞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2例病例由肠系膜上动脉参与供血,利用3F SP同轴微导管栓塞成功。
3 术后对症处理及并发症的预防
3.1 穿刺部位的处理
嘱患者平卧,穿刺肢体禁屈24h,穿刺部位盐袋压迫止血6h,同时还要注意穿刺部位的纱布是否有出血,尤其是对于凝出血机制较差的患者更应注意,一旦发现穿刺部位出血或渗血,立即采取临时手压迫止血方法重新压迫止血。
3.2 术后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由于肝血管瘤介入治疗为血管内导管操作,故更应注意术后感染,防止败血症的出现,术后3天内给予大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
3.3 术后对肝功能的保护
巨大肝血管瘤介入栓塞治疗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肝功能的急性衰竭,由于肝血管瘤介入栓塞治疗后,肝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术后肝功能的测定和保肝治疗十分必要,本组患者术后常规静滴谷胱甘肽5~7天,进行保肝治疗,均未出现肝功能损害。
3.4 对症、止吐、止痛
肝血管瘤介入治疗的患者一般予以肝动脉栓塞,一般情况下栓塞药物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性、呕吐等症状,栓塞会引起疼痛、发热等栓塞后综合征。针对此应在术中给予止吐药物(注射盐酸恩丹西酮8mg)。对于疼痛明显者给予肌注盐酸曲马朵50~100mg止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