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方法 重组这一术语与重建不同。重建过程指的是一个特定的程序即把CT扫描的原始数据转变为横断面图像。而重组只是在方向上显示这些从最先重建过程中己产生的图像,不涉及这些图像如何产生的问题。重组过程无论如何都不改变CT的体素,而是利用这些体素进行非横断面观察。用横断图像采集平面以外的视角来观察连续CT图像的能力是很有用的,有时即使对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而言也是如此。 矢状和冠状重组 在一系列CT图像上的y轴和Z轴方向取样形成矢状位观;在一系列CT图像上的X轴和Z轴方向取样则形成冠状位观。图1A把一个征象认为可能是栓子,图1B冠状重组图像清楚显示可疑栓于实际上是线性扫描伪影。在此病例中,患者很明显得益于图像后处理的结果,避免了对根本不存在的肺栓子不必要的治疗。 斜面重组 斜面重组与矢状或冠状重组很相似,只是对系列CT图像的体素取样是斜向X轴或y轴的。人体内多个 器官很难用常规的矢状切面、冠状平面观察清楚,此时可以利用斜面重组。例如,利用斜面重组观察可以很好地显示肝脏和胰腺区域。 最大和最小密度投影 最大密度投影的方法是从操作者的视线沿着想像中的位置穿过容积数据后投射到屏幕上,并且只有沿每一条视线经过的路线上测到的相对密度最高的CT值才被计算机保留下来。这种方法常常优先用来显示骨骼和充盈了对比剂的结构,其它低密度的结构显示欠佳(图2)。与此类似,最低密度投影则是每次观察都包括探测到的沿视线经过的路线上的最低密度CT值。上述两种方法都能够在原先横断图像的基础上。增加不同的但又重要的信息,给放射科医生、内科和外科主诊医生提供另一种途径来观察病人的解剖与病变情况,这样可以节省手术时间;让患者直接受益。 曲面重组 沿着曲面来对三维CT图像取样也是可行的,当怀疑扭曲的管道结构(如血管)有狭窄时这一技术尤其有用。通常沿着一些解剖结构来确定希望得到的曲面,例如下颌骨的曲面。应用这一技术的其它典型曲面包括三维空间中的血管中线、沿植入的支架和沿看脊髓的曲面。 可变厚度观察 以能够达到的最小层厚来获得CT图像,再通过叠加多个薄层形成厚层图像来观察的技术,能降低图像噪音、改善图像的合层效果。这一技术有助于某些检查,如肺癌CT普查,因为薄层可以增加病变的检出,提高病灶体积测量的准确度,还可以改善用不同厚度观察时的图像质量。这种方法的另一优点是,如果分析的CT图像是常规采用薄层叠加方式形成的话,当发现某些可疑病变时,调出原有的薄层原始图像进行详细观察即可,而无需召回患者做额外的薄层扫描检查。 容积再现 在容积再现技术中,组成图像的CT值被指定为可见或不可见,或被指定用各种不同颜色显示,也常被指定用不同的透明度显示。外科医生常常比放射科医生更加喜欢三维解剖图像,因为三维解剖图像与他们在手术环境中所见到的非常相似。图3所示,通过调节容积内现的彩图功能来帮助外科医生确定多个病灶与周围重要结构间的位置关系。 表面再现 在表面再现技术中,常常通过密度域值确定位于组织结构边缘的体素,或许再用形态学上的过滤或连接进行强化,然后显示这些体素,图像中的其它剩余体素通常透明化。这种方法对检查管腔器官非常有用,例如气道(仿真支气管镜)、结肠(仿真结肠镜)(图4 )和血管的内表面。但是,除上述这些主要的表面再现应用技术外,容积再现已经取代了许多早期的表面再现应用技术。 生理成像:CT灌注 在CT灌注技术中,应用适于动脉密度变化的各种数学模型测量不同时间的组织密度, 能反映组织的生理参数,如组织血容量、血流速度、组织渗透性和平均通过时间。注射对比剂时,在感兴趣区中心作连续CT扫描,获得此部位(检查床不动)随时间变化的一组图像。通过完整地采集多个解剖部位的CT值,用线图标出结果,形成计算灌注参数的基础(图5 )。图像中的每一个体素都可获得灌注参数,并可用彩色图 显示出来。这种技术在监测和了解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方面特别有意义。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结 论 无疑,多排CT已开始导致新的应用技术激增,详细的数据资料也涉及到图像处理的问题,新的应用程序将不断出现。近年来,厂家生产的图像处理工作站的速度更加快,使用界面更加方便,同时也为放射科医生提供许多工具,以形式各异的方法来显示庞大的数据资料。当数字化图像的软拷贝阅片更加广泛时,越多的放射科医生会要求在同一台工作站上既阅片又做图像处理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