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普通检查
颅脑CT扫描常取仰卧位,先扫定位片,然后确定扫描范围,再行横断位扫描。扫描所用基线多为听眦线(即外眦与外耳道的连线)或听眉线(即眉毛上缘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两侧应对称,从基线向上扫描至颅顶。通常采用层厚10MM连续扫描,特殊部位病变的检查采用5MM以下薄层扫描。通常先行CT平扫,即不注射造影剂的CT扫描。冠状位扫描在颅脑CT检查中也常用,为显示垂体微腺瘤的最佳体位,通常采用层厚2-3MM;鞍区、颞叶病变和小脑幕交界处、大脑半球凸面病变需辅以冠状位扫描,有助于更好地显示。
(二)增强扫描
为使病灶与临近正常组织的密度对比差异增大,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可采用增强扫描。增强扫描主要用于脑肿瘤、颅内感染及脑血管疾病(如动脉瘤、血管畸形)等。颅脑外伤病人CT平扫正常而临床疑为颅内等密度血肿者及原因不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天以上者也应增强扫描。急性颅脑外伤、急性脑卒中、先天性颅脑畸形一般只行平扫,无需用增强扫描。造影增强方法:静脉注射60%的碘造影剂60-100ML,儿童剂量为2ML/KG。注射方法有两种:(1)快速静脉注射法:在1-2分钟内注射完造影剂并立即扫描,用于大多数病变;(2)造影剂团注法:在20-30秒钟内注射完造影剂并立即扫描,主要用于检查垂体病变及脑血管病变。
(三)特殊检查
1.靶CT也称放大CT或目标CT,是为详细观察某一器官结构或病变细节而对兴趣区进行局部CT扫描的一种方法。常用小视野、薄层(1-3MM),扫描矩阵不变。靶CT主要用于鞍区、颞骨岩部的检查。
2.脑池造影CT为更好地显示小脑脑桥角、脑干及颅底区的病变,需辅以脑池造影CT。可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如欧乃派克5-8ML,经腰穿注入蛛网膜下腔,用变换体位使脑池充盈后再行扫描。
3.动态增强CT快速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对所选定的区域进行连续扫描,测定兴趣区的CT值,描出时间密度曲线,以了解兴趣区血流动力学变化。可用于反映肿瘤血管的分布状况和血-脑屏障是否被破坏。动态增强CT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进床式动态扫描,目的主要是为发现病变;二是对兴趣区进行单层连续动态扫描,目的是了解病变的强化特征,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4.CT血管造影(CTA)经快速注射造影剂(3-3.5ML/S),采用螺旋CT在受检者靶血管造影剂强化达到高峰期间进行连续快速体积扫描,并以三维重建方式重建靶血管立体影像。CTA可显示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也可发现血管狭窄,同时还可以显示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不能显示的血管壁上钙化斑块;能明确颅内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如血管移位、受压及侧支循环形成,也可部分地显示肿瘤滋养动脉,有利于术前肿瘤准确定位。
5.CT立体定向 借助于定向仪通过CT辅助定位,对诊断困难的脑器质性疾病在CT引导下穿刺活检,提供组织学资料,也可用于颅内病变的治疗。
(四)CT在颅脑疾病诊断上的评价
CT的密度分辨力高,能显示常规X线检查无法显示的器官及其病变,检查方便,成像速度快,对颅脑疾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