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学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初探
|
时间:2009-02-11 22:29:56 来源: 作者: |
|
综合性实验是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运用多学科综合知识对有内在联系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性操作及变革,以观测综合效果的实验[1].设计性实验的目的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选择适宜的实验课题,从查阅文献资料入手,确定实验方案,选择合理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的实验设计和操作,以论文的形式书写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为适应现代护理学教学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延边大学护理学院从2003年开始对外科护理学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广泛开展了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教学.
1 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及方法
1.1 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 进行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教学时选择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根据临床护理学教学现状、仪器设备条件、教师及学生的特点,选择常见病、危重病、护理措施涉及多学科交叉性理论及实践的教学内容,遵循可行性、随机性、对照性、可重复性以及科学性原则[2].
1.1.1 动物疾病模型的应用 制作在临床上发病时间短、病情危重、无法再现的实验动物疾病模型,如胸部损伤、心跳骤停、休克及呼吸衰竭等动物模型.应用动物疾病模型实施教学的优点在于能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直接观察指标,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实验研究能力[3].
1.1.2 场景设计的应用 设计不同的现场环境,由病人模型或学生扮演不同的疾病角色,如设计交通事故现场等.
1.1.3 计算机疾病模型的应用 利用计算机疾病模型(ECS模型等)开发设计模拟病人程序,学生根据既定疾病程序或重新设计疾病模型进行实验.计算机模型的最大优点是实验的可重复性好,缺点是费用昂贵.
1.1.4 病例讨论的应用 通过临床医院的课间实习及教师设计典型病例,实施讨论式实践教学.学生分组进行典型病例的分析,根据讨论结果制定护理计划,优点是可实际接触病人,有利于提高与病人沟通的能力及观察能力,但因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不能进行实际操作,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1.2 实验教学方法 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教学所需时间较长,要求学生进行文献检索、立项、实验设计、预实验与实验、撰写实验报告及实验评价等.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学期初制定周密的计划,明确目标,及时掌握实验进程,准确地进行示范并纠正错误,保证实验进程的顺利进行.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教学一般分为如下几个阶段进行.
1.2.1 技能训练阶段 以基础护理学及健康评估等前期课程为基础,根据教学内容,以无菌操作技术、手术器械操作技术及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等一般性技能训练及验证型实验为主.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反复进行训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实验技能,为综合设计型实验做准备.
1.2.2 综合型实验阶段 综合性实验要求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学科特点及护理临床实践来设计综合型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如在外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制作心跳骤停等动物模型.学生根据实验任务分组,查阅文献,设计护理方案,经过教师进行审核后进行实验,实施护理措施,撰写实验报告.教师还根据学生的实验过程及实验报告对学生进行评价.
1.2.3 设计型实验阶段 设计型实验阶段首先确立实验题目,必须以学生掌握的基本护理理论为基础,由教师制定实验题目或学生自行选题,之后学生分组进行文献检索、立项及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需提出实验目的、要求、实验原理、制作动物疾病模型、所用实验器材、药品及观察指标等.学生根据实验设计进行护理评估及护理诊断并实施护理措施,教师始终监督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内容,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应启发式引导,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要求按照学术论文格式书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