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启发式教学
|
时间:2010-02-23 01:15:02 来源: 作者: |
|
重视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均可属于启发式教学.因此,启发式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式,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思想,需要教师去创设各种不同的表达形式来实施。在长期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中,相关授课教师一直坚持启发式教学,在此作一定介绍。
1努力使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听清、听懂、听深、听清:就是要求教师讲课的吐词要清楚流畅,语句要简练、通俗易懂,语调要有抑扬顿挫,速度要有快有慢。教师如果吐词不清,必然引起学生精力涣散,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语言是一名优秀教师起码的基本功。
听懂:听清不等于完全听懂,教师讲的词句学生都听清楚了,但对其意思却不等于完全理解,听不懂必然产生不想听,从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过去教师讲循环系统的X线检查时,只是单纯用X线片讲解,课后多数学生反映效果不佳,对教师讲的词句都听清楚了,但对其心脏各房室解剖的部位与X线的投影关系却理解得不深不透,觉得抽象难学。后来授课教师改用自制的一台既可观察心脏各房室及大血管解剖、又能观察其X线投影关系的模型来讲解,学生可自己运用模型与X线片对照进行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因此,使学生听懂是启发式教学的前提。听深:是在听清、听懂的基础上使学生更深化已学的知识,学会探索思考新问题,把已学的基础知识作为钥匙,达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目的。要达到“举一反三”,教师首先要把“一”明确起来,要把“一”归纳设计好,要讲深讲透,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好“一”,也才能引导学生学会逻辑推理,举一反三。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中,总是以X线、B超及MRI成像的物理特性为前提,以解剖、生理和病理为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推断正常与各种疾病的X线影像表现,最后由教师加以总结,指出推理中的对与错,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在启发式教学中巧妙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设计的问题时应注意不宜过深难答,也不宜过浅而不假思索,每个问题应当精心设计,充分考虑[2]。如讲解急腹症的X线检查时,患者因腹痛、腹胀、呕吐就诊,经X线检查发现肠管有扩张、胀气和液平面,学生多能考虑肠梗阻的诊断。为了深化该知识点,诱导学生探究新知,教师设问:如果X线检查没有这些征象出现又能不能否定肠梗阻的诊断呢?学生中立即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然后教师进行正面回答,并引导他们分析和掌握肠管胀气、扩张及液平面的出现与梗阻的轻重,部位的高低和时间的长短的关系。学生之间很快统一了认识,说明此问题提得恰当。但在讲胃肠道穿孔时,教师同样又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假设在膈下见有游离气体是诊断胃肠道穿孔的重要征象,但能不能说有了游离气体就一定是穿孔呢?学生听了之后没有一个能正确回答此问。其原因在于,学生都尚未接触临床,不了解临床有哪些情况可以造成腹腔内出现游离气体,更无法与病理联系分析此问,由于考虑不够周密,因而效果也不理想。边提问,边诱导。提问时不要紧逼直追的一个接一个地问下去,不能认为多提问就是启发式教育。授课教师曾了解过学生对课堂提问的反应,他们的心情是矛盾的,他们深知提问是启发自己思维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又害怕回答问题,怕答得不对丢“面子”。这种矛盾的对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师是转化矛盾的主导者,因此在提问时要求教师的态度亲切和蔼,对回答错误或回答不出的学生要诱导,要多鼓励,而不是批评指责。这样,可解除学生害怕提问的顾虑,变厌烦为喜欢,既促进教与学的思想统一,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好、学好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提问过程中,还应采用灵活的手段,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学生的动向与表情,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教师在帮助学生复习肺实质基本病理改变的几种X线表现时,发现有许多学生并未集中精力听同学回答,也没有听教师的归纳总结,而是在那里翻前看后,东猜西想,准备应付教师下个问题的提问。授课教师观察到这种情况后,立即改变了复习方法,采取由教师归纳总结,要求学生对教师归纳的内容提出对与错的意见。这样一来,没有一个学生乱翻乱看,都集中精力听教师的讲解。同样,在复习中授课教师也有意识地归纳几处错误,让学生分辨,以考察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及听讲的注意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听课的兴趣,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因此,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要随时掌握学生的思维活动而实施教学。当然,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灵丹妙药”,运用恰当,可使教与学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相反,则会“启而不发”,带来一些消极因素。而衡量一种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启发性,不能只看形式,关键要看其能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