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的质量控制在我国已广泛开展多年,而就CT图像的质量控制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控制。
机器的维护与保养是病人检查的基础
首先,CT检查的安全在于机器本身是否带病作业,它包括X线的产生、准直器的校准、检查床的运行、CT值的准确,以及是否有伪影的产生和环境及仪器的清洁与消毒等,而所有这些均有不同的规定与要求,如需要每天检测1次的有:水模平均CT值的测试要求水的平均值正常波动范围不超过±3HU,空气的平均CT值不应超过±5HU。需要每月检测1次的有:高对比度分辨率的测试、低对比度分辨率的测试;检查床定位精确性测试偏差>3mm,应由维修人员调整。需要每年检测1次的有:CT值均匀性的测试要求所有部位测得的CT值平均差值不应大于5HU;床移动指数的测试中如果总长度的误差>1mm,应视为床移动指数有误差;床移动后冲复零的测试不能大于1mm;定位线指示灯的精确性正常误差范围不应大于2mm;散射线剂量越小越好,如果辐射剂量>25mR/次扫描,应确认准直器及球管管套有无问题;正常kVp的波动范围应<2kVp;定位线指示灯的精确性正常误差范围不应大于2mm,产生误差的原因:一是定位线指示灯的原因,二是球管的原因。n4N影像园-共享放射医学资源
由此可见,对于CT检查来讲均有着不同的性能指标,而所有这些我们都检测了没有?我国开展医学影像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已有10多年的历史,可是我们究竟已经落实在具体工作中又有多少呢?大部分只是远远地停留在枯萎的文字上,让所谓的规章制度挂在墙上沾满灰层,倒头来只不过是劳民伤财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罢了。目前,在我国大多医院都是在CT机出现故障停机之后才会考虑上述问题维修的可能性。我想,通过这次培训,应该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将维修与保养制度落到实处,要将预防性的维修与保养作为工作的一部分,防患于未然。n4N影像园-共享放射医学资源
安全用药是病人进行CT检查的先决条件
大凡在腹部进行CT检查前需要口服1%-1.5%的阳性对比剂,这样可以区分肠道,并减少因肠腔气体所产生的伪影。然而,这不能千篇一律,对于急腹症的病人,如:肠穿孔、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的病人则不能口服;对于怀疑有结石的病人可考虑口服阴性对比剂。对于口服对比剂还需根据检查部位来考虑用量,如:上腹部检查可在检查前30分钟口服300ml-500ml,再在检查前口服300ml;如果是检查肾脏需分次口服对比剂总量达1000ml,每次为300ml左右。
对于不能配合检查的患者,成人一般用静脉注射或肌注10mg安定;小儿则以口服水合氯醛较为安全,用量为每公斤体重50mg-75mg,总剂量应小于2g,或口服10%的水合氯醛3ml-5ml。为了抑制胃蠕动,松弛胃壁,有利于胃充盈扩张,检查前10分钟需肌注山莨菪碱20mg,但对于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者禁用。
接下来就是最常用的静脉团注对比剂,对于一些高危病人,如:恶液质病人、有严重肝、肾功能及心功能不全的病人,以及急重症病人均禁用;而对于高龄患者、小儿应慎用,并考虑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无论如何,均应以书面形式告知病人及其家属在应用对比剂后有可能会出现的副作用等,并签字。检查时,最好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用什么药、剂量多大、注射速率多快,在什么时间内进行扫描、需要延迟多长时间等都要做到胸有成竹。
如:肝癌和肝血管瘤的鉴别,有时一般的增强扫描方式不易确定,故常采用注射对比剂后,对病变部位进行同一层的时间间隔扫描,在注射对比剂后15秒、30秒、60秒和120秒,以及必要时的延迟扫描,延迟时间根据病情需要可至10分钟-15分钟,基本可以作出正确诊断。此外肝内胆管细胞癌也有延迟强化更明显的特点,有时也需要做延迟扫描帮助诊断。肾脏增强扫描通常应扫皮质期、髓质期和分泌期,皮质期延时扫描时间为25秒~30秒,髓质期延时扫描时间为60秒~2分钟,分泌期延时扫描时间为2分钟~5分钟。特别是在CT增强扫描后,病人应留观15分钟,以观察有无迟发过敏反应。最后一点就是要把抢救药物备齐,检查有否过期。
辐射防护是病人安全的根本
尽管CT检查要充分掌握其检查的适应证,如:空腔脏器的胃肠道CT检查就不如常规的X线钡餐检查,更不如内窥镜检查;CT的血管成像对于中低档CT来讲,其检查质量远抵不上常规的血管造影,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种体检或是筛查的方法而已;在功能和生化、病理方面则更是欠缺;况且不同类型的CT机也有其适应证,如在进行头颅CT检查时,电子束CT就不如常规CT机。
检查前要告知病人一些检查相关的注意事项,如:在做鼻窦、颈部、喉部检查时不能做吞咽动作;在做胸腹部检查时不能做呼吸等,以争取病人的配合,减少漏诊及重复检查。检查前要除去一切与金属有关的发卡、颈链、耳环、胸罩、金属扣、皮带等;还得多问上一句1周内有否做过消化道钡餐检查等,以免让患者吃了射线后才发现问题。
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薄层扫描呢?因为薄层扫描在给诊断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给患者增加了X线的辐射剂量,因此,要加以严格把握。通常,CT的薄层扫描主要用于小病灶内部结构的细微变化,例如,观察骨的细微结构,内耳耳蜗和中耳听小骨等细微骨结构;观察肺内的细微结构及微小的病灶结构,早期的间质改变和各种小气道病变,肺部的弥漫性间质性、结节性病变及支气管扩张症。
但更为主要的是,要对病人非检查部位进行防护,对病人家属或是陪伴人员进行防护。而我国目前大多数医院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做1次CT检查如同进行射线的“桑拿浴”。我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泰斗、前主任委员燕树林主任在讲课时多次突出强调:辐射实践正当化、防护水平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这三大基本原则的同时,还一再指出:CT检查必须确实具有适应证,在考虑到患者诊断与治疗效益的因素下,所有的照射应保持在合理的、尽可能低的水平。
规范化作业才是病人安全的核心
最后一点就是落实在规范化作业上,大家都知道,常规CT检查需要做轴位扫描,但哪些需要做冠状位检查呢?如,在观察蝶鞍有否垂体瘤的病人需进行冠状位扫描。对于眼眶CT检查符合下列条件可首选CT冠状位扫描:1、观察眼外诸肌肉病变;2、确定眼内异物方位;3、观察和确定病变与眶顶和眶底关系;4、观察眶尖的紧邻结构,辨别眶尖病变的侵袭范围;5、眼外伤时判断有无眶底或眶顶的骨折及其程度。
扫描体位定下后,紧接着就是定扫描基线。对于头颅扫描有2条扫描基线,其中听眉线(EML)的优点:1、标志醒目,定位准确;2、通过三个颅凹的最低处,扫描范围较理想;3、显示组织结构较清楚,幕下显示第四脑室好,幕上显示基底节好。对于眼球的CT检查,扫描基线有听眦线或听眶线,由于听眶线更接近于视神经的走向,显示视神经及眼外肌较好,故提倡以听眶线为基线。
当病变和周围组织密度相近,可适当调窄窗宽;如观察的部位需要层次多一些,可适当加大窗宽;如果显示部位的图像密度较低,可适当调低窗位,反之则可调高窗位。当某些组织和器官,既存在密度差异较大的结构,同时又存在密度较小的结构,这就不能采用单一固定的窗宽和窗位,即单窗显示。为了显示不同组织的结构,必须采用双窗或多窗技术,如观察胸部,就必须采用肺窗、纵隔窗;又如观察颅脑,就必须采用脑组织窗和骨窗。只有根据不同组织的检查目的和检查结果,正确调整窗宽和窗位,才能得到有临床价值的图像,为疾病的定性诊断提供更丰富、更可靠的依据。
通常在下列情况下,需要加摄骨窗:1、涉及颅底、内听道和蝶鞍的扫描,必须摄骨窗;2、观察颅脑外伤须同时摄骨窗;3、涉及颅骨本身的病变,或颅脑病变侵犯到颅骨,也要同时摄骨窗。4、如有皮下软组织病变时应在病变层面加摄增宽窗宽的软组织窗(类似体部图像的软组织窗)。胰腺图像显示用软组织窗,窗宽、窗位分别为W250-350,C35-50;对缺少脂肪衬托的患者可调小窗宽,如W150-200,C35-50。肾脏、输尿管、肾上腺的图像显示用软组织窗,窗宽、窗位分别为W250-350,C35-50;对延迟扫描目的在于观察肾盂、肾盏内病变的部分应采用类似骨窗的窗宽、窗位:W1300-1500,C350-500。对胆囊造影的图像也应采用类似骨窗的窗宽、窗位,以免遗漏细小病灶。
对病灶一定要测量CT值、病灶的大小和直径,以供诊断参考。在对病灶进行CT值的测量时要注意到:①要对病灶的中心层面进行测量;②要对病灶及其临近组织进行测量;③要对病灶所在组织进行测量;④要在同一层面对病灶增强前后、以及延时后的情况进行测量;⑤要对病灶所在位置进行相关组织的对称性测量。
文章来自: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研究所
|